未來我們如何養活自己?

聯合國預計,到2050年,需要兩倍於目前的食物供給量才能養活全球人口。面對這一挑戰,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但是某些創新的點子卻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的飲食方式。

1931年,溫斯頓·邱吉爾在《海濱雜誌》(The Strand Magazine)上撰文預測,科學家們將能夠在實驗室中利用微生物種植肉類,就像烘焙師利用酵母製作麵包一樣。82年之後,邱吉爾的預言成為現實。2013年,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生理學教授Mark Post博士譜寫了科學與烹飪界的歷史新篇章,他現場展示並吃下了一隻他在馬斯特里赫特實驗室裡培養的漢堡。即使在今天,對於許多人來說,實驗室種植肉類的想法仍然荒誕不經。但是,全球範圍內一連串的事件已經開始威脅到食品安全,讓我們有了更多的理由去相信這樣的時代已經到來。

「這項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創業,而是試圖解決我認為最緊迫的問題,那就是牛肉生產對於食品安全的威脅及其高昂的環境成本。」

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教授Mark Post博士

Mark Post博士、教授正在品嚐「實驗室培養肉」做成的漢堡

去年全球人口已達72億,2050年將超過90億。在九分之一人口仍缺乏充足食物以維持健康生活的同時,中產階層卻在迅速崛起,預計人數將在2030年前達49億。這部分新興富裕人群熱衷於肉類、蛋類和奶類食品——這類西方社會長久以來消費的高價值、高蛋白質飲食。隨之而來的還有不斷上升的肥胖率,而肥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第五大致死因素。同時,牲畜飼養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對環境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如何提高食物的生產、供應和營養,從而為全球90億人口做好準備呢?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滿足這些新增人口的需求,這是亟待思考的問題。肉類是理想的研究起點。全球肉類消費在不斷增長,儘管肉類其實是最低效率的蛋白質來源之一。《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肉類與奶類食品僅含牲畜所吃飼料和草料生物量的2.6%,其餘的97.4%都流失了。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家10年前就曾警告說,應當減少肉類消費。生產1公斤牛肉,需要耗費15公斤穀物和1.44萬升水。而且,奶牛所產生的甲烷(全球變暖源頭之一)量是二氧化碳的25倍之多。但是,到2050年,全世界的肉類消費將有可能增加76%。

另一種頗具前景的解決方案是昆蟲——與肉類相比,昆蟲是高營養、生態可持續的蛋白質來源

許多人將昆蟲視為肉類的替代品。它們的溫室氣體排放更少,與牲畜飼養相比,它們需要的土地和水也更少。以蟋蟀為例,生產每公斤「蟋蟀肉」只需消耗2公斤飼料。201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啟動了一個大型項目,研究可食用的昆蟲及其作為替代食物的前景。昆蟲早已是全球20億人口傳統食譜的組成部分,多達1900種昆蟲已經上了餐桌。如果要打分的話,那麼昆蟲幾乎在每項標準上的得分都不低——它們是富含營養的食物來源,能夠提供良性的脂肪。

然而,如此「優秀」的昆蟲在西方卻始終乏人問津。在歷來將牲畜作為充足而廉價的蛋白質來源的國家,食用昆蟲在文化上是難以接受的,向無肉飲食的轉型也是一種挑戰。這就是為什麼Post要在他馬斯特里赫特的實驗室裡積極地尋找出路,既能夠滿足全球肉類需求,又不會影響環境,甚至不會傷害動物。「實驗室漢堡」就是這樣誕生的。

「我們希望成為下一個偉大的全球肉製品公司。我們期待與正在尋找不同解決方案宣導減少肉類消費的人士溝通」

Beyond Meat公司聯合創辦人Brent Taylor

Beyond Meat公司的遠大目標是:到2020年,透過提供由植物蛋白製成的肉類替代品,滿足食用真實肉類的感官體驗,進而減少全球肉類消費。

Post開發的製程需要從母牛身上取下一小塊活體組織,收集大約100個骨骼肌肉幹細胞後加以培養,理論上可以以此為基礎,從一小塊樣本生產出數以百噸的肉類。

Post和他的團隊認為,仍需七年時間才能通過歐洲嚴格的食品監管流程。Post本人也承認,實驗室培養出來的肉類要被廣泛接受尚需時日。但是,最近食品公司雀巢展開了一項針對德國消費者的調查也許可以讓他看見曙光。這項調查詢問人們對於蛋白質替代來源的態度,結果顯示在未來15年內,實驗室肉類或許能夠被德國消費者完全接受,就像今天他們能接受壽司一樣。

與此同時,其他新興創意層出不窮,有些或許更容易成為現實。Brent Taylor是Beyond Meat公司的聯合創辦人之一,這家公司打破基於作物的肉類替代品的傳統模式,利用豌豆和大豆生產蛋白質,口味幾乎接近於肉類和家禽,因而同時得到了素食和肉食者的認可。Taylor介紹,公司的遠大目標是到2020年,將全球肉類消耗量削減25%。他說:「我們希望成為未來最偉大的新興全球肉製品公司。我們期待與正在尋找不同解決方案宣導減少肉類消費的人士溝通。過去的產品主要關注素食者市場,所以無法滿足那些喜歡吃肉的人群。我們始終致力於創造的不僅是肉類結構,更是享用肉類時的感官體驗。」

巴斯夫培植的經過基因優化的油菜。目標是開發出富含更多健康長鏈Omega-3脂肪酸的作物。

口味、口感和香氣——所有這些感官因素在我們的飲食體驗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與文化習俗一起,決定了我們對食物的態度。問題在於,儘管人們的意識在提高,感官刺激和文化因素仍往往吸引著我們去食用哪些不可持續或者不健康的食物。那麼,我們如何才能讓健康且可持續的飲食變得更加誘人呢?

農業、食品和飼料跨國企業嘉吉公司(Cargill)意識到了這一難題。嘉吉公司負責行銷的助理副總裁Kyle Marinkovich解釋:「消費者希望減少有害物質,比如消除反式脂肪酸和降低飽和脂肪含量,並希望添加Omega-3等有益物質。」。

Omega-3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食用含豐富Omega-3的多脂魚類的好處。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預防疾病,如新陳代謝疾病、認知能力衰退和心血管疾病等。但調查顯示,全世界大多數人的Omega-3攝取量不足。經常提及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味道令人生厭。解決方案是在食物中添加無味的魚油,這樣就不會改變菜餚的風味,在不轉變消費者預期或口味的前提下提供健康成分。此類魚油還可被製成高濃縮的Omega-3膠囊。

「消費者意識到健康就是他們新的財富。他們在尋找能夠建立、發展並支援長期健康積極的生活的整體解決方案。」

巴斯夫人類營養產品業務副總裁François Scheffler

受到新思維的激勵,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改善我們健康水準的新方法,為提高食物的營養成分尋找更好的途徑。例如巴斯夫將高濃度純Omega-3脂肪酸用於消費者保健、臨床營養和醫藥製品中。巴斯夫人類營養產品業務副總裁François Scheffler表示:「高能量食物與治療疾病的藥物之間的界限已經不再那麼涇渭分明了。消費者意識到健康就是他們新的財富。他們在尋找能夠建立、發展並支援長期健康積極的生活的整體解決方案。」他確信營養食品和包括膳食補充保健品在內的特殊營養品市場,正在不斷成長。

對人口成長、健康與環境的關切,引領著我們去尋找新的方式來養活全球人口。一個名為「食物駭客」的全新運動應運而生,他們借鑒矽谷用新技術使生活更美好的想法,將其運用到了食物中。最近在美國舊金山市舉辦的一次「食物駭客日」活動中,食物創新發明家、企業家、科學家和技術專家齊聚一堂,探討怎樣利用新興技術和科學重新塑造「全球食物網路」,為所有人提供負擔得起的營養。上述許多設想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憧憬而已,某些創意仍有待人們慢慢適應。食物不只提供營養,更是我們與家庭和文化的一條紐帶,是許多人快樂的源泉。我們因而希望維持自己與食物之間的關係,不願輕易改變飲食模式。所以,對於未來我們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養活自己這個問題,不存在單一的替代解決方案。無論是「實驗室培養肉」、昆蟲還是蔬菜蛋白,轉變將是緩慢的,而可能性是多樣的,創新想法也層出不窮。誰又能預知30年後我們將會吃些什麼呢,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變革已經箭在弦上。

巴斯夫國際廚房實驗室:美食是文化,文化重鄉土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