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區防曬品發展趨勢
城市化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對於肌膚護理的要求也不斷提升,進而帶動護膚產品品項的發展。近年來,防曬品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市場佔比逐步提升。然而,由於皮膚類型、地域、氣候、文化、消費習慣上的差異,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認知與需求較其它市場存在著差異。
巴斯夫亞太區護理化學品個人護理技術開發和應用總監夏軍濤博士指出:「就消費習慣而言,歐洲消費者大多偏好在晴天或外出度假時使用防曬產品,防止肌膚曬傷。而華人則多把防曬產品當作肌膚日常護理品每天使用。造成這種消費差異的原因在於:大多數歐美消費者的皮膚類型是高加索肌膚(皮膚類型I)。此類皮膚極易被曬傷,但不易被曬黑。所以使用防曬霜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陽光曬傷皮膚。而包括亞洲地區消費者的皮膚類型主要是II型和III型,既容易曬傷,又會曬黑。他們將防曬霜視為具有防止曬黑、美白肌膚功效和預防肌膚老化的功能性化妝品。」
這種消費者需求的差異最終形成了一種結果,即護膚品和化妝品公司往往會將他們銷往亞洲市場的多數產品線都添加或多或少的防曬成分。目前,市場上其它非防曬產品,如BB霜、隔離霜、日霜甚至唇膏等的配方內都加入防曬劑成分。
目前大中華區消費者對防曬產品的期望,反映在市場趨勢上主要有以下五個特徵:
- 更加高效安全(更高的SPF指數,更高的UVA防護);
- 長效防曬保護,減少補塗防曬霜的頻率;
- 更清爽的膚感,減少油膩感;
- 方便使用的配方大量上市:除了塗抹型的防曬乳,市場上還出現了防曬噴霧、透明防曬棒、防曬凝露、凝膠等劑型;
- 多種功能防曬產品,除了具有防曬功能,還兼具抗污染、保濕、抗衰老等功效宣稱。
除了高效與長效防護,以上五大防曬消費趨勢中的其他三項都與消費者的體驗相關。這正是作為產業上游的原料公司研發防曬技術的方向。
防曬品的技術核心是紫外線防護。而配方作為提供防曬保護和消費者體驗的載體也是非常重要的。早在1920年代,澳洲的科學家就發現陽光照射與皮膚癌之間的相關性,之後,各國科學家開始在實驗室裡研發各種用於防曬的產品配方。但很長時間內,科學家們都在把防曬產品當成准藥品去研究,不斷追求提升防曬指數SPF。
因為防曬產品必須具有防水抗汗的特性,所以通常配方師會將防曬劑溶於油相中。據夏博士的介紹,以往,化妝品公司推出的防曬產品通常採用「油包水」或「水包油」兩種技術。前者把防曬劑包裹在油脂裡,可以讓用戶在塗抹相應的防曬產品後很快在皮膚上形成含有防曬劑的油膜,防曬效果得以持久,但膚感會比較油膩。後者則可讓使用者感到清爽,不過同時它也造成那層真正發揮防曬作用的油膜難以快速形成,令防曬效果大打折扣。
以往,開發防曬劑的原料公司和開發防曬產品的化妝品公司常常只能在高效防曬或者清爽膚感之間權衡再三 ,折衷考慮。巴斯夫十分了解其中的技術挑戰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如今,當消費者對於輕盈膚觸的追求逐漸成為護膚市場的主流趨勢,巴斯夫也勇於面對這一技術挑戰,將目光轉向了創造更好的產品體驗——解決高效防曬保護與清爽膚感難以兼得的問題。
經過約十年的研發努力,巴斯夫於200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光穩定的高效廣譜防曬劑Tinosorb® S,它在UVA/UVB廣譜高效防護和光穩定性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技術突破。與其他大多數化學防曬劑一樣,Tinosorb® S是一款油溶性的化學防曬劑,必須加入配方油相中。這對於亞洲消費者所期望的清爽膚感還有相當的距離。2017年,巴斯夫推出了Tinosorb® S升級版——採用專利包覆技術創新改進的Tinosorb® S Lite Aqua。這一專利技術使得原本必須加入油相的高效防曬劑Tinosorb® S,也可以加入水相,大大減少了用於溶解Tinosorb® S的油相的添加量,可使防曬配方整體變得更加清爽。此外,Tinosorb® S Lite Aqua的創新技術有助於防曬配方在皮膚表面形成均勻的防水膜,進而幫助消費者獲得更長效的防水抗汗的防曬保護。
2016年6月,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佈了《關於發佈防曬化妝品防曬效果標識管理要求的公告》(2016年第107號),對防曬指數(SPF)和長波紫外線(UVA)防護效果(PA)標識的要求進行了修訂。自2016年12月起,SPF標識上限從原來的SPF 30+提高到SPF 50+,從PA+++提升到PA++++;對於PFA大於等於16的,可使用PA++++ 標識。
夏博士表示:「中國新的防曬法規參考了歐盟和日本的相關標準,對國內化妝品生產商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中國市場帶來了一輪防曬產品的技術升級,巴斯夫憑藉全面深入的防曬技術知識儲備、完整的防曬配方原料產品線以及對全球防曬法規的深入瞭解,幫助國內外眾多客戶完成防曬方案的優化和升級,還為客戶研發多功能的護膚產品提供了技術和產品支援,以滿足中國市場日益細分和精緻化的消費者需求。」
另外,隨著消費升級,中國消費者對化妝品成分越來越關注。新一代的年輕消費者會在挑選化妝品時細心查看其成分表,同時也非常關心這些成分的來源及其對於環境的影響。因此,化妝品生產商需要選擇更加高效的防曬劑和更先進的配方技術以強化產品的防曬效能,同時合理減少防曬劑的添加量。此外,在化妝品防曬性能的宣稱上,化妝品生產商必須依據法規保證宣稱的可靠性,並且根據中國法規所能接受的標準測試方法在合格的測試機構獲得相關檢測結果。
2016年巴斯夫推出的「360度防曬保護」正是以防曬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的需求為基礎,圍繞如何選用光穩定的廣譜防曬劑、如何優化紫外線吸收劑組合、如何充分利用成膜技術和防曬劑微粒散射技術以及巴斯夫全面深入的防曬配方設計知識這五個方面,為正在快速升級中的中國化妝品市場提供及時的專業技術指導和支援。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防曬產品還主要是阻止紫外線,即UVA與UVB波長對肌膚造成的損害。但已有研究1認為,在紅橙黃綠青藍靛紫光譜範圍內的可見光也可能對皮膚造成傷害,它們是從400-800奈米不等的可見光以及波長更長的紅外光譜。最為人熟知的即電子螢幕的藍光、紅外線等,它們也會促進皮膚內的自由基生成,令皮膚加速老化。
據夏博士介紹,歐洲化妝品市場上已出現了針對長波段UVA I和可見光波段光輻射的化妝品。這類產品主要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自由基防護,阻止因為長波UVA I和高能可見光輻射引起的自由基產生,進而更全面地保護肌膚。
此外,在美洲市場上,針對消費者擔心使用防曬產品會令維生素D難以合成,影響鈣的吸收,有些化妝品品牌推出了幫助消費者在保護肌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的同時維持肌膚正常的維生素D合成功能的特殊防曬產品。陽光中的UVB會與皮膚中的7-DHC蛋白反應,將其轉化為維生素D3,即維生素D的前驅體維生素原。從防曬的技術角度分析,這類產品其實提供了更加優化和平衡的UVA和UVB防護組合:適當降低UVB的防護比例,相對提高UVA防護水準,這樣肌膚就可以在獲得足夠防曬保護的同時生產更多的維生素原。
隨著更加細分、多樣化和成熟的防曬市場在全球形成,新一代的年輕消費者透過社群媒體、出國旅行、網購等已經意識到了多種防曬產品的存在。而隨著消費者的防曬意識和防曬科學知識的不斷加強積累以及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市場上防曬產品的研發和創新也會更加成熟。
從最初僅防止皮膚曬傷、曬黑,到保護皮膚免受紅外線、藍光等更多有害波段的損害,再到全面的肌膚自由基防護,相較於傳統的防曬技術,或許現在我們更應當開始思考的是如何幫消費者達到有效的「肌膚光譜環境管理」,這將是防曬產品更長遠的技術發展方向。
1 Zastrow et.el., The missing link – light induced (280-1600nm) free radicals formation in human skin,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09, 22: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