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 - 1924
1904年7月14日加入巴斯夫的Fritz Müller记录了自己作为德国化学家20世纪初在中国的经历。

巴斯夫在路德维希港的靛蓝实验室:在这里巴斯夫于1897年赢得了合成生产“染料之王”的竞赛。路德维希港出产的合成靛蓝染料在中国成为最受欢迎的产品。(照片:巴斯夫档案馆)
Müller负责的业务区域广大:包括整个中国,以及当今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

1913年香港捷成洋行的管理人员,左侧一人手抱一桶巴斯夫靛蓝。(照片:捷成历史档案馆,丹麦)
在大都市上海地区的贸易蓬勃发展,Müller写道:“那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们当地的代理商每月第一天就电汇100多万马克到曼海姆。”
另一名化学家的回忆录也保留了下来,他在一战前也在中国为巴斯夫工作。1911年10月9日,26岁的Boleslaw Adamczewski加入巴斯夫的染色部门。
来自路德维希港的染色技术专家的首要任务是“处理投诉,引介新产品”。
继合成靛蓝染料之后,巴斯夫引进中国的还有不易褪色又耐洗的阴丹士林®染料,这一染料在西方已经很受欢迎。
Adamczewski自豪地强调:“是巴斯夫技术人员首先向中国引进阴丹士林的,我们领先于所有的德国制造商,后来甚至还向拜耳和赫斯特提供中文版本。”

靛蓝印染厂商,来自中国广东的佛山地区,是巴斯夫染料的重要客户。(照片:捷成历史档案馆,丹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