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挑战与机遇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Karl Benz)发明了全世界第一辆汽车。至此之后,人类便从未停止探索更好更快的交通方式。从福特T型车实现流水线生产,到无人驾驶技术带来新一轮变革,短短百年间,汽车产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庞大而重要的产业之一。
中国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上的重要性也日趋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国家工信部的统计,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突破2800万辆,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
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环保要求不断提升、来自外部的竞争加剧,迫使中国汽车工业加快创新转型;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升级、小城崛起以及信息通信的融合等趋势兴起,汽车用户的消费需求也变得错综复杂。
汽车,已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正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汽车产业,也不再是简单的整车生产与销售,而成为与汽车相关的多产业融合。面对技术的快速变化和产业环境的日益复杂,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将通往何处?新的机会点又在哪里?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尾气排放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全国主要城市均遭遇雾霾侵袭,并引起社会上下的广泛关注。《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7)》显示,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这一背景下,机动车的环保标准日益严苛,各项针对机动车的环保措施相应出台。
此外,传统汽车行业的能源消耗需求也相对较高。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参加201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时指出,中国2016年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和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2016:13.3%)。按照目前汽车产业发展速度,达标的难度很大。
节能减排,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汽车行业将着力汽车轻量化、降低油耗、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工作。”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级经济师徐长明说。
“在2030年前,传统汽车仍会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绝对主体。”徐长明指出,“因此,低碳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徐长明看来,要满足日益严苛的油耗限值标准,主要有三大方案:一是轻量化,二是小型化,三是传统发动机技术的提升。无论是哪一方案,都离不开先进材料的支持。“比如,在汽车轻量化和小型化解决方案中,采用高性能塑料替代钢材已成为一大趋势。”徐长明说。
而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目前的新车销售总量中,新能源汽车产品比例正逐步提高。此外,政府正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表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将达到200万辆;而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汽车产销20%以上。
影响新能源车发展有四大要素:包括电池及整车关键技术成熟度、整车销售价格、充电便利性和新能源车生产供应链。新材料的出现或将成为现有新能源车技术领域的突破口。“以如今风头正劲的电动车为例,电池一直是其产品开发的关键难点。随着三元材料电池的出现,电池的能量密度能较锂电池有显著提高,解决续航问题,这就是材料所带来的新机会点。”徐长明补充道。
“根据《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汽车行业将着力汽车轻量化、降低油耗、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工作。”
徐长明,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级经济师
在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整体经济水平正不断提高,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抬升,一场消费升级正悄然兴起。
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2016中国汽车市场蓝海用户研究白皮书》显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90后、城市新移民和准二孩家庭将成为最具潜力的汽车消费群体。未来汽车产品的开发需要在车身类型、动力技术和造型设计上来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以目前增速较快的豪华车为例,消费人群对于‘豪华’的定义已出现变化。如今,消费者在注重豪华车外观的同时,更关注操控的性能和驾驶的乐趣。”徐长明进一步解释。
消费升级所带来的细分和定制化需求,无论是对整车的造型设计,还是内饰设计,对材料、涂料的美观度和环保性以及驾乘的舒适性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提升整体研发水平来满足。
汽车行业是巴斯夫最重要的客户领域之一。巴斯夫集团2016年全球销售总额高达575.50亿欧元,其中汽车相关领域产品的销售额约为100亿欧元,占到销售总额的17%左右。
作为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的领先化工合作伙伴,巴斯夫凭借全面的产品和服务以及雄厚的本土生产和研发实力,通过众多创新解决方案为客户增加价值。
面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挑战和机遇,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郑大庆博士说:“巴斯夫作为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化学原材料供应商,希望从材料角度助力中国汽车行业转型升级,携手车企、零部件供应商和汽车行业产业链上的所有合作伙伴共同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巴斯夫作为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化学原材料供应商,希望从材料角度助力中国汽车行业转型升级,携手车企、零部件供应商和汽车行业产业链上的所有合作伙伴共同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郑大庆博士,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负责大中华区业务与市场发展
在中国,紧迫的环保压力催生出一系列政策标准和行业热点,这在汽车行业体现得明显。巴斯夫通过众多创新解决方案,配合中国汽车行业全产业链,推动可持续交通的发展。
针对日益提升的排放控制要求,巴斯夫为汽车行业提供了一系列创新高效的减排解决方案,包括大幅降低车辆排放和能耗的催化剂及涂装解决方案、低VOC的内饰及车内空气净化解决方案、提升动力效能及燃油经济性的汽车流体管理方案等。
而在轻量化这一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领域,巴斯夫所提供的复合材料、聚氨酯系统、金属注射成形等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在减轻车身重量的同时,更能提高结构和部件的强度和弹性,实现更独特的设计。
在新能源车领域,巴斯夫也已积极布局。“正是预见到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广阔前景,巴斯夫在2015年就将电池材料事业部的全球总部迁到了上海。”郑大庆指出,“在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目前我们的产品不仅有眼下市场上主流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还有三元正极材料,包括镍钴锰以及相当成熟的镍钴铝正极材料产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巴斯夫将持续大力投资创新电池材料研发,其中的一项核心任务是解决正极活性材料在成本和可持续性方面的问题。”
轻量化对提高新能源车的整体性能表现也非常重要。除了针对车身结构的轻量化解决方案,巴斯夫也在为新能源车开发新的应用。凭借极佳的耐高温性能,Ultramid® 聚酰胺工程塑料被用于电动车充电系统接头和线束的制造。它不但能够承受大电流的考验,还可有效抵御户外的各种气候侵袭。目前Ultramid不仅已被用于中国主要汽车制造商旗下的电动车车型,还被用于电动车的电动马达支架。
面对不断升级、日益复杂的消费需求,创新能力成为车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对汽车设计个性化的追求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万纹雅TM(valure®)转印涂层技术,是巴斯夫在设计领域推出的创新的解决方案之一。它可应用于汽车内饰的皮革或其它(天然和合成的承载面料)基材表面,通过激光雕刻模具重塑各种天然表面、技术结构和复杂设计,创造出舒适的手感。而巴斯夫新推出的Colors & Effects品牌整合了全面的着色剂和效果颜料产品组合,充分利用巴斯夫在汽车涂料及其他各领域的色彩设计专业优势为汽车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深谙本土消费者需求并不断创新设计与技术的本土车企也正逐渐走向行业的前列。“我们看到,本土汽车企业对优质和创新材料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郑大庆说,“我们与中国主要的本土车企均已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正充分利用全球及中国本土的研发网络与其共同推进本土化的创新。”
目前,巴斯夫已经和上汽、长城等中国主要的本土汽车企业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针对其需求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2016年,巴斯夫还获得了奇瑞集团年度优秀供应商大奖,双方已经在轻量化、节能减排、内外饰设计等相关领域展开了深入的合作。
为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市场的客户,巴斯夫不断提升本土研发实力。2017年6月,巴斯夫宣布将在位于上海的亚太创新园投资兴建亚太区第一个汽车应用研发中心,该项目包括一个汽车应用研发中心和工艺催化剂研发中心。长期以来,位于巴斯夫亚太创新园(上海)的汽车团队与巴斯夫全球研发中心紧密合作,为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开发解决方案。
“在强大的本地生产基地与本土创新的支持下,巴斯夫以及在本地区的合作伙伴、客户以及供应商,将迎来更多的机遇。”郑大庆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