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晒产品发展趋势
城市化进程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于肌肤护理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从而带动了一些护肤产品品类的发展。近年来,防晒品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占比逐步提升。然而,由于皮肤类型、地域、文化、消费习惯上的差异,中国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与需求较其它市场存在差异。
“就消费习惯而言,欧洲消费者大多偏好在晴天或外出度假时使用防晒产品,以防止肌肤晒伤。大多中国消费者则会把防晒产品当作肌肤日常护理品每天使用。造成这种消费差异的原因在于:大多数欧美消费者的皮肤类型是高加索肌肤(皮肤类型I)。这类皮肤极易被晒伤,但不易被晒黑。所以使用防晒霜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阳光晒伤皮肤。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消费者的皮肤类型主要是II型和III型,既容易晒伤,又会晒黑。他们将防晒霜视为具有防止晒黑、美白肌肤功效和预防肌肤老化的功能性化妆品。” 巴斯夫亚太区护理化学品个人护理技术开发和应用总监夏军涛博士指出。
这种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最终形成了一种结果,即护肤品和化妆品公司往往会将他们销往中国市场的多数产品线都添加或多或少的防晒成分。目前,市场上其它非防晒产品,如BB霜、隔离霜、日霜甚至唇膏等,在配方内都会加入防晒剂成分。
目前中国消费者对防晒产品的期望,反映在市场趋势上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
- 更加高效安全(更高的SPF指数,更高的UVA防护);
- 长效防晒保护,减少补涂防晒霜的频率;
- 更清爽的肤感,减少油腻感;
- 方便使用的配方大量上市:除了涂抹型膏霜,市场上还出现了防晒喷雾、透明防晒棒、防晒凝珠、凝胶配方等
- 多种功能防晒产品,比如除了具有防晒功能,还能具有抗污染、保湿、抗衰老等宣称。
除了高效与长效保护,以上五大防晒消费趋势中的其他三项都与消费者的体验相关。这正是作为产业上游的原料公司研发防晒技术的方向。
防晒产品的技术核心是紫外线防护。而配方作为提供防晒保护和消费者体验的载体也是非常重要的。早在1920年代,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就发现了阳光照射与皮肤癌之间的相关性,之后,各国科学家开始在实验室里研发各种用于防晒的产品配方。但很长时间内,科学家们都在把防晒产品当成准药品去研究,不断追求提升防晒指数SPF。
因为防晒产品必须具有防水抗汗的特性,所以通常配方师会将防晒剂溶于油相中。据夏博士的介绍,以往,化妆品公司推出的防晒产品通常采用“油包水”或“水包油”两种技术。前者把防晒剂包裹在油脂里,可以让用户在涂抹相应的防晒产品后很快在皮肤上形成含有防晒剂的油膜,防晒效果因此得以持久,但肤感会比较油腻。后者可以让使用者感到清爽,不过同时它也造成那层真正发挥防晒作用的油膜难以快速形成,从而令防晒效果大打折扣。
以往,开发防晒剂的原料公司和开发防晒产品的化妆品公司常常只能在高效防晒或者清爽肤感之间权衡再三 ,折中考虑。巴斯夫十分了解其中的技术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今,当中国消费者对于轻盈的肤感的追求逐渐成为护肤市场的主流趋势,巴斯夫也勇于面对这一技术挑战,将目光转向了创造更好的产品体验——解决高效防晒保护与清爽肤感难以兼得的问题。
经过约十年的研发努力,巴斯夫于200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光稳定的高效广谱防晒剂Tinosorb® S,它在UVA/UVB广谱高效防护和光稳定性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与其他大多数化学防晒剂一样,Tinosorb® S是一款油溶性的化学防晒剂,必须加入配方油相中。这对于亚洲消费者所期望的清爽肤感还有相当的距离。2017年,巴斯夫推出了Tinosorb® S升级版——采用专利包覆技术创新改进的Tinosorb® S Lite Aqua。这一专利技术使得原本必须加入油相的高效防晒剂Tinosorb® S,也可以加入水相,大大减少了用于溶解Tinosorb® S的油相的添加量,从而使防晒配方整体变得更为清爽。此外,Tinosorb® S Lite Aqua的创新技术有助于防晒配方在皮肤表面形成均匀的防水膜,从而帮助消费者获得更长效的防水抗汗的防晒保护。
2016年6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了《关于发布防晒化妆品防晒效果标识管理要求的公告》(2016年第107号),对防晒指数(SPF)和长波紫外线(UVA)防护效果(PA)标识的要求进行了修订。自2016年12月起,SPF标识上限从原来的SPF 30+提高到SPF 50+,从PA+++提升到PA++++;对于PFA大于等于16的,可使用PA++++ 标识。
“新的防晒法规参考了欧盟和日本的相关标准,对国内化妆品生产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中国市场带来了一轮防晒产品的技术升级,”夏博士说,“巴斯夫凭借全面深入的防晒技术知识储备、完整的防晒配方原料产品线以及对全球防晒法规的深入了解,帮助国内外众多客户完成防晒方案的优化和升级,还为客户研发多功能的护肤产品提供了技术和产品支持,以满足中国市场日益细分和高端化的消费者需求。”
另外,随着消费升级,中国消费者对化妆品成分越来越关注。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会在挑选化妆品时细心查看其成分表,同时也非常关心这些成分的来源及其对于环境的影响。因此,化妆品生产商需要选择更加高效的防晒剂和更先进的配方技术以保证增强产品的防晒性能,同时又能合理减少防晒剂的添加量。此外,在化妆品防晒性能的宣称上,化妆品生产商必须依据法规保证宣称的可靠性,并且根据中国法规所能接受的标准测试方法在有资质的测试机构获得相关测试数据。
2016年巴斯夫推出的“360度防晒保护”正是基于防晒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围绕如何选用光稳定的广谱防晒剂、如何优化紫外线吸收剂组合、如何充分利用成膜技术和防晒剂微粒散射技术以及巴斯夫全面深入的防晒配方设计知识这五个方面,为正在快速升级中的中国化妆品市场提供及时的专业技术指导和支持。
目前在中国市场常见的防晒产品还主要是阻止紫外线,即UVA与UVB波段对肌肤造成的损害。但已有研究1认为,在赤橙黄绿青蓝紫范围内的可见光也可能对皮肤造成伤害,它们是从400-800纳米不等的可见光以及波长更长的红外光谱。最为人熟知的即电子屏的蓝光、红外线等,它们也会促进皮肤内的自由基生成,令皮肤加速老化。
据夏博士介绍,欧洲化妆品市场上已出现了针对长波段UVA I和可见光波段光辐射的化妆品。这类产品主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自由基防护,阻止因为长波UVA I和高能可见光辐照引起的自由基产生,从而更加全面地保护肌肤。
此外,在美洲市场上,针对消费者担心使用防晒产品会令维生素D难以合成,影响钙的吸收,有些化妆品品牌推出了帮助消费者在保护肌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的同时维持肌肤正常的维生素D合成功能的特殊防晒产品。阳光中的UVB会与皮肤中的7-DHC蛋白反应,将其转化为维生素D3,即维生素D的前驱体维生素原。从防晒的技术角度分析,这类产品其实提供了更加优化和平衡的UVA和UVB防护组合:适当降低UVB的防护比例,相对提高UVA防护水平,这样肌肤就可以在获得足够防晒保护的同时生产更多的维生素原。
随着更加细分、多样化和成熟的防晒市场在全球形成,中国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出境游、海淘等已经意识到了多种防晒产品的存在。而随着消费者的防晒意识和防晒科学知识的不断加强积累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中国本土市场上防晒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也会更加成熟。
从最初仅仅防止皮肤晒伤、晒黑,到保护皮肤免受红外线、蓝光等更多有害波段的损害,再到全面的肌肤自由基防护,相较于传统的防晒技术,或许现在我们更应当开始思考的是如何帮消费者达到有效的“肌肤光谱环境管理”,这将是防晒产品更长远的技术发展方向。
Zastrow et.el., The missing link – light induced (280-1600nm) free radicals formation in human skin,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09, 22: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