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共同体与创新人才培养
“大学高校与创新企业的紧密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提
升人才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行动力,并开阔他们
的视野。”
沈炜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依提出了“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他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大学高校作为科研人才的摇篮和各类课题的研究机构,无疑是“学术共同体”组成的基石。而深谙社会需求、主导创新解决方案的企业则为这个群体注入了市场的活力。
在肩负科技创新使命的同时,“学术共同体”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意义重大。大学高校与创新企业的紧密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才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行动力,并开阔他们的视野。
创新教育融入在了华东理工大学的日常课程与课外活动之中。我们的徐汇校区有19个实验楼,比教学楼的两倍还多,鼓励学生在工程训练和操作中学习探索;我们的USRP大学生课余研究计划,每年设立500余项课余研究计划,2000余名大三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实战课题的研究,许多成果直接转化成了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我们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具有潜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安排了更多外部学习和实践机会,要求他们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创新、实干的工程师人才;华东理工大学从事课题的科技转化率超过50%,领跑全国高校。
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十多年来在人才培养领域给予了我们许多支持,巴斯夫便是最富渊源的一家。自1997年在我校设立奖学金以来,巴斯夫见证了学校科研力量的壮大和一批批创新人才的成长。403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得到过巴斯夫奖学金的资助;24位学生曾参加“巴斯夫大中华区工业夏令营”,亲身体验现代化工一体化的理念;今年,巴斯夫Grigorious Kolios博士在化工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了“可再生固定床反应器”的课程,我们的日常教学往往会忽视的安全规范内容在他的课程中得到了强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频繁的互动中,巴斯夫的科学家们给学生和青年教师带来了创新理念,帮助他们理解化学对于人类进程和未来生活的重要性,明确今日的科研动力来自明日的社会需求。企业为我们带来的多元信息和视角使得大学真正成为具有包容力和启发性的场所。
现在,手机沟通平台就能将大学教授、企业研发负责人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家联系起来,我们经常会在微信群中探讨课题、寻求合作。新媒体使得整个“学术共同体”的沟通更为紧密,也一定会催生出许多新颖的合作形式,激发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