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64
在經歷了法國軍事佔領和關於法本公司的多年解體協商後,1952 年 1 月 30 日 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 正式成立。儘管只剩下路德維希港基地的主要工廠和傳統產品線,但巴斯夫®依然抓住了 50 年代的經濟繁榮機遇。
1945 年,遭受 65 次空襲和 40,000多枚炸彈轟炸的路德維希港和奧堡生產基地化為一片廢墟。三分之一的裝置被完全破壞,其餘的也嚴重損壞。總產能減少了 45%。但在逐一重建後,再次恢復生產。
1947 年,巴斯夫®舉行了戰後首次勞資委員會選舉。在重建階段,得益於員工代表與管理層之間的密切關係,公司在 1955 年的第一份勞資協議中加入了一系列社會政策。。
Carl Wurster(1900 - 1974 年,1952 - 1965 年任執行董事會主席)在描述 1953 年巴斯夫重建工作時說到:「從 1945 年 3月到 1948 年 6 月 21 日貨幣改革期間的重建,無疑是巴斯夫有史以來最為艱苦的時期。如果沒有全體員工在食物緊缺等艱苦條件下的敬業奉獻,很難想像我們能夠取得後來的成績。」
之前的路德維希港和奧堡生產基地,如今被改造成路德維希港生產基地的南北兩部分;到1948年,巴斯夫員工總數已增加到 21,951 人。
同年,生產基地南部一列鐵路油槽車的嚴重爆炸奪去了 200 多人的生命,也破壞了很多新建的建築。
1949 年,巴斯夫開闢了一個新的應用領域:U46 除草劑在經過巴斯夫農業研究站的三年測試後成功上市。U46 是主要用於穀類作物的除草劑。
1951 年,註定將風靡全球市場的塑膠Styropor研發成功。這種白色硬質泡沫的空氣含量為98%,同時也具備空氣的主要特點——卓越的保溫隔熱性能。土木工程師和包裝設計師對此表現出了濃厚興趣。除用於屋頂、牆壁和天花板保溫隔熱以外,它還被廣泛用於易碎瓷器和冷凍食品的包裝。白色發泡聚苯乙烯經過進一步開發後完善了巴斯夫的保溫隔熱產品線,包括綠色的微孔 Styrodur 和添加了石墨的灰色的 Neopor。1964 年,Styrodur 產品完全成熟。1998 年,巴斯夫推出 Neopor。
在經歷了漫長的解體協商後,1952年 1 月 30 日,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作為法本公司三家繼承公司之一正式成立。儘管從 1919 年開始,公司總部就搬離了位於萊茵河巴登河岸的曼海姆,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繼續使用之前的名字。直到 1973 年,公司年會才通過決議,更名為BASF Aktiengesellschaft,即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發展亟需建立新的理念。在法本集團,路德維希港長期以來主要提供原材料並向製造商提供高壓設備。之前沒有的公司管理體系亟需建立,業務領域也需要重組、拓展和重新開發;最關鍵的是要開發出口市場。
摘自1952 年年度報告:「1952 年路德維希港生產基地重建工作進展順利,最重要的部分都已接近完工。重建工作按照長期計畫執行,並實現基本現代化,從而在未來幾年裡完成 更低的生產成本與更高的產量。」
1953 年,巴斯夫與殼牌德國公司合作,在萊茵河畔的Wesseling(位於波恩和科隆之間)建立了德國首家石化生產廠 Rheinische Olefinwerke GmbH (ROW),主要生產巴斯夫 Lupolen 品牌的聚乙烯塑膠。石油取代了煤炭,成為化學合成的主要原料。由石油而生成的碳氫化合物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從那時起,巴斯夫的化學家開始提煉石油、石油衍生物與天然氣。德國也迎來了一個新的化學時代:石化產品時代。
摘自1954年年度報告:「要跟上行業發展的潮流,我們就必須做好在近期內開展特定的海外生產項目的準備。我們認為這些舉措將有利於國際業務的長期收益。」
1955 年,巴斯夫建造了新的療養院並向員工開放。這樣一來,除路德維希港旁原有的設施外,巴斯夫還在黑森林州的 Breitnau 以及北海Sylt島的 Westerland 擁有員工療養中心。
同年,巴斯夫自戰爭以來首次在德國境外開展生產活動。巴斯夫與 M. Hamers 公司一起在巴西瓜拉廷格塔建立了一家名為 Comanhia de Produtos Químicos Idrongal 的製造公司,並開始少量生產 Styropor。一年後,它開始生產連二亞硫酸鈉、吊白粉和聚合物分散體。直至今日,瓜拉廷格塔仍是巴斯夫在南美最大的生產基地。
1956 年,使用氫氣通過氧化氮催化氫化的羥胺合成,使得己內醯胺(一種合成聚醯胺纖維前體)的生產更經濟。採用這種材料生產的長襪價格逐漸為公眾接受。
在阿根廷,巴斯夫與當地公司聯合成立了合資企業 Sulfisud S.A.,並於 1959 年開始生產次硫酸鹽和吊白粉等染料助劑。
1957 年,102 公尺高的巴斯夫辦公樓落成啟用,標誌著重建的完成與全新的開始。Friedrich Engelhorn大樓是德國首座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摩天建築,也是路德維希港的地標性建築之一。2013 年,巴斯夫開始拆除這座大廈。同年,原址重建專案開始招標。
巴斯夫在美國打下了堅實的業務基礎。1958年,巴斯夫和陶氏化學在德克薩斯州自由港聯合建立了Dow Badische Chemical Company。1959 年開始生產基礎化學品和纖維中間體,後又開始生產纖維。20 年後,陶氏化學從合資企業撤資。
在法國,巴斯夫與法國合作夥伴建立了合資企業以生產 Styropor 和丙烯酸酯基聚合物分散體。
1959 年底,巴斯夫股票在巴黎證券交易所上市;並在1960年初,在蘇黎世、巴塞爾和日內瓦三大瑞士交易所上市。
1960 年,隨著紡織纖維領域的發展,巴斯夫不斷補充其染料系列產品。公司在現有毛料與棉料用染料產品系列中又新添了用於印染合成纖維的 Palanil 和 Basacryl。其它新的開發源源不斷:6年之後,巴斯夫成功開發出第一款用於棉料/聚酯混合物的 Cottestren 染料。1978 年,產品系列又延伸到了適用於印刷此類混合物的染料。
德國經濟奇跡期間的飛速增長造成國內勞動力短缺,國家開始將目光轉向來自海外的移民工人。1960 年,聯邦勞動局在義大利建立辦事處;同年,巴斯夫招募了首批義大利員工。之後,來自西班牙、希臘、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的工人以及德裔巴西人和越南難民也紛紛湧入。
1961 年,推出了首款合成有機緩釋肥料Floranid。
1962 年,巴斯夫對研究設施進行了重組:塑膠和染料實驗室成為中央研究實驗室和氨實驗室之外的獨立部門。這意味著巴斯夫能夠更緊密地整合重要的應用領域。同時,此舉也增強了研究和各類生產、應用部門的聯繫。
1963 年,Yuka Badische Company Ltd. 開始在日本生產 Styropor。考慮到非日本公司在日本市場中所面臨的重重障礙,該工廠由巴斯夫和日本合作夥伴共同成立的合資企業負責運營。巴斯夫在日本其它運營中採用了同樣的方法,直到 1988 年,巴斯夫才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助劑生產工廠。今天,巴斯夫在日本 37% 的銷售額來自於日本本地生產的產品。
巴斯夫應用部門首次將設計納入已經從事多年的客戶支援活動。1963 年,它舉行了第一屆「國際 Luran 競賽」,廣泛徵集採用熱塑性材料Luran的早餐用具設計,希望以此將先進的技術手段轉化為美觀的日用品,引領塑膠產品新風潮。簡單的注塑成型加工方式以及材料優異的強度和耐熱性,使巴斯夫聚苯乙烯共聚物迅速成為技術應用和家用電器行業的暢銷產品。之後,巴斯夫不得不將 Luran 的產量增加了一倍。Luran 的名字中含有它的主要成分丙烯腈:LURAN 意為 LU(dwigshafen) R(hine) A(crylo) N(itrile),即路德維希港、萊茵、丙烯、丁腈。1964 年,第二屆 Luran 大賽成功舉行。塑膠和設計在巴斯夫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從 1970 年開始,Verner Panton 懸臂椅和極富傳奇色彩的 Panton 椅都採用了巴斯夫的 Luran-S 生產。其下一代產品,即 Konstantin Grcic (2007) 設計的 Myto 椅則採用了同樣來自于巴斯夫的 Ultradur Hight Speed。
從河岸到海岸:1964 年,巴斯夫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建立一個生產基地。它很快就成為了巴斯夫在歐洲的第二大生產基地。原材料獲取便捷以及與海外客戶之間便利的運輸,進一步推動了該基地的發展。該基地主要生產化肥、纖維中間體、塑膠和化學品。
1964 年,推出了用於糖用甜菜培育的優質除草劑 Pyramin。
巴斯夫對第一個資料中心進行了技術升級,使用大型電子電腦代替了最後一批製表機。早在1911 年,巴斯夫就成為德國首家採用機械資料處理的公司之一。
環境保護新視野:在對多種熔爐進行長期測試後,首兩台旋轉熔爐殘留物焚化爐投入運行。今天,八個熔爐在巴斯夫的廢物處理體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