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1944

巴斯夫®在哈伯-博世工藝的基礎上為高壓技術開闢了新的應用領域:利用煤炭加氫工藝生產合成燃料和合成橡膠(丁腈橡膠)。當時這些產品由法本工業聯合公司( IG Farbenindustrie Aktiengesellschaft) 負責生產——這是 1925 年巴斯夫與另外五家大型化工公司合併後成立的新公司。

由於持續的政治動盪、賠償義務、工廠分解、煤炭短缺、運輸問題、法國對萊茵河西岸的佔領以及萊茵關稅壁壘的建立,經濟復甦困難重重。來自各大化工企業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商如何加強 1916 年建立的鬆散合作,最終同意進行必要的生產調整並開展聯合銷售。1925年,巴斯夫®與另外五家公司(包括赫斯特和拜耳)確定合併成立法本公司 (IG Farben)。1925 年底,巴斯夫被併入法本公司。新公司總部遷往法蘭克福。路德維希港和奧堡生產基地構成了「萊茵河上游工作集團」(法本公司最初的四大營運事業體之一)的主要部分。

1926 年,硝酸磷酸鉀在德國專利局註冊為商標。這個名字代表了三種最為重要的作物養分:氮、磷酸鹽與鉀(德語為“Kalium”)。它的全新意義在於其營養成分濃度比現有多組分肥料高出兩到三倍。

一年後,硝酸磷酸鉀正式上市。由於每粒化肥的成分都完全相同,這樣就解決了之前混合多種化肥所遇到的問題。

煤油:1913 年,弗裡德里希·貝吉烏斯利用氫氣和高壓技術從煤炭成功製造液體反應產品。巴斯夫化學家 Matthias Pier 在這一原理基礎上透過研究發現了實現工業規模生產的製程方法。1927年底,洛伊特生產基地的第一批煤油出廠。

一年後,硝酸磷酸鉀正式上市。由於每粒化肥的成分都完全相同,這樣就解決了之前混合多種化肥所遇到的問題。  

硝酸磷酸鉀海報

在沃爾特·列培(1892 - 1969 年,1921 - 1957 年任巴斯夫化學家)的指導下,1928年巴斯夫開始了對乙炔加壓催化反應的研究。這種名叫「列培反應」的技術可利用乙烯化、乙炔化、羰基化和環化反應從基礎原料制得多種有機化合物和中間體。乙炔化學是塑膠開發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

在 1928/29 年的嚴冬,法本公司推出了首款汽車防凍液 Glysantin。與之前使用的添加劑相比(所有此類添加劑均為臨時性解決方案),Glysantin 擁有顯而易見的優勢:沸點高達 197 C (387 F),耐腐損,無析出,幾乎不蒸發,凝固點零下 25 C (- 13 F),非常適合中歐地區冬季使用。

The Ludwigshafen and Oppau sites in 1929
1929年的路德維希港和Oppau基地

1929 年,路德維希港基地成功合成苯乙烯,由此揭開了塑膠時代的帷幕。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路德維希港和奧堡生產基地(當時員工已達 24,442 人)共同開闢了化學和物理的一個新領域:聚合物。一系列此類化合物先後實現大規模生產:聚丙烯化合物 (1929)、聚苯乙烯 (1930)、聚氯乙烯 (1931)、聚異丁烯 (1931)、 聚乙烯醚 (1934) 和聚乙烯 (1937)。

甲醇和尿素的成功合成為尿素甲醛縮合化工產品的生產奠定了基礎。1931年,巴斯夫推出了基於尿素和甲醛的 Kaurit 黏著劑,並很快成為木材加工和木工行業的重要產品——特別在保護資源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夾芯板作為一種優質材料在各種新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硬紙板的生產效率也大幅提高。

卡爾·博世和弗裡德里希·貝吉烏斯因發明用於氨合成和煤氫化的高壓技術而分別獲得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diplom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ressure technology
開發高壓技術而榮獲的諾貝爾獎證書

1933 年 1 月 30 日,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德國首相。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納粹黨接管了法本公司獨立營運部門的「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工作。納粹黨的意識形態也滲透到路德維希港和奧堡生產基地的日常運營中:工人圖書館被「整肅清理」,基地報紙被重組;五月一日,所有員工都必須參加勞動節遊行。所有裝置都開始進行軍隊式的列隊點名。工會被罷免,所有雇主(「企業領導」)和員工(「追隨者」)按照「德國勞工陣線」進行重組。這些只不過是一個開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法本公司在納粹體系中越陷越深。

路德維希港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突破性的發明——磁帶。由於彙集了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發明誕生之初就取得了滿意的結果。路德維希港基地從 1924 年就開始生產用於電話線感應線圈的超細羰基鐵粉末。由於從事染料行業多年,因此巴斯夫在超細分散體生產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全新塑膠薄膜的開發也為磁帶提供了合適的載體。

1932 年,AEG 和法本公司達成聯合開發磁帶記錄設備的協定。1934年,首批 50,000 米磁帶順利出貨。一年後,第一台「磁帶答錄機」在柏林無線電展會上閃亮登場。1936年,員工俱樂部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首演:Thomas Beecham爵士指揮倫敦愛樂樂團演奏的整場音樂會被記錄在了磁帶上。

Sensation at the 1935 Berlin Radio Fair: The magnetophone developed by AEG with the new magnetic tape from Ludwigshafen.
在1935年柏林無線電展的閃亮登場:由AEG開發的磁帶錄音機,該磁帶於路德維希港生產

巴斯夫對合成橡膠的10年深入研究終於獲得了成功:此時的“丁納橡膠”已經完全能夠取代天然橡膠。1936 年,首款採用丁納橡膠生產的輪胎在柏林國際汽車展亮相。同年,法本公司首個丁納橡膠生產廠在梅爾瑟堡附近的施科保奠基。

1937 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法本公司的產品和工藝(包括煤炭液化、丁納橡膠和陰丹士林)共獲得九項金獎。

1939 年,巴斯夫為乙炔化學最重要的衍生物之一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提交了專利申請。PVP 最初被用作血漿的替代品,但後來在醫療、製藥、化妝品和工業生產中應用廣泛。

Walter Reppe explains the synthesis route for polyvinylpyrrolidone.
Walter Reppe解釋聚乙烯的合成步驟

同年,路德維希港生產出了第一批基於己內醯胺的聚醯胺,為纖維(貝綸)和新建材(如 Ultramid)的生產奠定了基礎。

1939 年 9 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本公司轉入戰時經濟。由於可以生產大量合成產品,特別是氮、橡膠和汽油,法本公司成為了自給自足的強制性體系的一部分。戰爭期間,很多男性員工都被徵召入伍,由女兵、戰俘和東歐佔領國強制勞工代替他們工作。此外,受1940年德國軍隊最高司令部命令委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囚犯也來到法本公司丁納橡膠生產廠工作。

戰爭時期,1940 年:巴斯夫的 75 周年誕辰被正常工作日取代。籌畫已久的慶祝活動全部取消。歷史總是在重演:1915 年,巴斯夫就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錯過了 50 週年慶典。當年六月,盟軍轟炸機偷襲了路德維希港和奧堡生產基地,但所幸未對生產造成嚴重影響。

路德維希港的工程師為高壓聚乙烯 (Lupolen) 的連續生產設計了一種新的高壓管式反應器。

法本公司的第三套丁納橡膠生產裝置在路德維希港建成投產,並採用了沃爾特·列培開發的三段式工藝,將之前獨立的路德維希港和奧堡生產基地連為一體。新裝置投產後,巴斯夫又修建了第三座發電廠:這個燃煤中央發電站主要為基地提供蒸汽和電力,直到 1999 年才正式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