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1901
1865年4月6日,一家名為“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巴登苯胺和蘇打水廠)的股份公司在曼海姆成立。這家年輕企業主要生產染料及作為原材料的無機化學品。由於未能在萊茵河巴登河岸購得土地,該公司將生產設施修建於對岸,即普法爾茨地區的路德維希港。
Friedrich Engelhorn(1821-1902,金匠,企業家,1865至1883年任執行董事會主席)是曼海姆一家煤氣公司的所有人。他迅速意識到煤焦油這種副產品所蘊藏的商機。1861年,他開始生產品紅(洋紅,一種紅色染料)和苯胺(從煤焦油中提煉的一種原料)。
不過,在他心中還有更宏偉的藍圖——建立一家涵蓋整個生產流程的公司,從原料、助劑,到前體、中間體再到染料。1865 年,恩格霍恩將這種開創性理念化為了現實。當年 4 月 6 日,他在曼海姆發起了一家名為 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的股份公司。由於未能按計劃在曼海姆購得土地,恩格霍恩最終將生產設施建在了萊茵河的對岸,即當時還屬於巴伐利亞王國的路德維希港。
他努力改善職業安全和健康,並修建了大量員工住宅,為巴斯夫®在社會政策方面的優良傳統打下了堅實基礎。1866年,巴斯夫聘用了首名企業醫生。在世紀之交時,醫療部門搬進了全新的基地醫院。
19 世紀下半葉,路德維希港是德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住房短缺成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早在 1865 年,巴斯夫就在運營執照申請中提到了企業房屋的建設問題。公司成立後一年,巴斯夫在生產基地最西南邊修建了四座建築,其中包括員工公寓和宿舍。
但是,首批採用煤焦油生產的染料令人十分失望:色牢度和耐光性都不甚理想(會褪色)。傳統天然染料茜草紅(土耳其紅)和靛藍仍是當時市場的主流,但已經無法滿足紡織行業日益成長的需求。這就需要進行深入的化學研究。1868年,巴斯夫任命化學家 Heinrich Caro(1834-1910 年,1868 - 1889 年在巴斯夫任職)為首任研究主管。最初的研究活動主要在曼海姆實驗室完成。後由於物業被出售,研發工作轉到路德維希港基地大門旁的實驗室繼續進行,這就是目前主實驗室的前身。
1869 年,Heinrich Caro與兩位來自柏林的教授 Carl Graebe 和 Carl Liebermann 合作,成功合成了第一種天然染料:茜素。這種紅色染料提取自茜草的根部,主要用於棉花的染制,它成為了巴斯夫的第一個全球性的成功案例。隨後,曙紅、正紅和槐黃等新式染料也相繼問世。
1872 年,由 400 多棟住宅組成的「Hemshof社區」開始施工建設,以便為巴斯夫員工提供廉價住宅。社區中所有建築均相互獨立,四周花園圍繞;每棟房屋分為四套公寓。工人住房為一層半結構:每套公寓包含兩個起居室、一個臥室、一個廚房、兩個地下室和一個花園。主管和工頭的住房為兩層半結構,每套公寓包含三個起居室、兩個臥室、一個廚房、一個地下室和一個花園。除Hemshof社區以外,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巴斯夫還在生產基地附近修建了白領員工宿舍。
茜素的成功合成為巴斯夫打開了通向全球市場的大門。然而,當時公司的銷售機構還不健全。1873年,巴斯夫並購了斯圖加特兩家知名染料銷售公司 Knosp 和 Siegle。這兩家公司在全球擁有完善的貿易網路,為 5000 多名客戶提供服務,當時巴斯夫絕大多數產品也都通過它們銷售。此外,它們還經營著自己的染廠,以應用為導向,與客戶保持密切的聯繫。與此同時,巴斯夫開始在國外建立生產裝置和銷售辦事處,包括紐約(1873 年)、莫斯科近郊的 Butirki(1877 年)和法國 Neuville-sur-Saône(1878 年)。1889年,位於斯圖加特的顏料生產業務被 Siegle收回。1970年,巴斯夫收購了整個 Siegle集團以拓展顏料業務。
巴斯夫還參與了關於化工行業工人健康與福利的公開討論。為了保障員工的權益,1875年巴斯夫成立了健康保險基金,為員工支付疾病津貼。
1876 年,Heinrich Caro成功合成用於棉花的純藍色染料——亞甲藍。一年後,巴斯夫獲得了德國首個利用煤焦油合成亞甲藍的專利。不過,亞甲藍的應用不僅僅局限於紡織行業, 在醫療方面也日益重要。例如,醫學先驅Robert Koch就曾在肺結核研究中用它來檢驗結核桿菌。
1880 年,慕尼克大學化學家Adolf von Baeyer成功合成了當時最重要的天然染料——靛藍。巴斯夫與赫斯特染廠共同購買了靛藍專利的使用權,開始生產靛藍。但是,由於一直無法以低成本方式大規模生產原材料,企業效益始終不佳。直到10年後,蘇黎世大學的Karl Heumann教授發明了高效合成功方法,隨即為巴斯夫和赫斯特採用。然而這種工藝的靛藍產能仍然不足。之後,巴斯夫和赫斯特再次獲得該工藝的專利權。就這樣,巴斯夫為靛藍的工業化生產奠定基礎。
1882 年,路德維希港建立本地電話網絡,第一位用戶即是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這也是當時巴伐利亞王國(路德維希港當時屬於巴伐利亞王國)的第一條電話線路。
按照俾斯麥建立的社會安全系統,巴斯夫於1884年推出了首個企業健康保險計畫,其內容遠遠超出了法律要求。在當時,家庭主要勞動力一旦長期患病,就可能威脅到全家的生計;巴斯夫的新計畫在保護員工家庭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1887年,一台 3 千瓦的小型發電機點亮了萊茵碼頭和儲煤場的兩盞弧光燈,這標誌著路德維希港基地正式進入電力時代。直到 1938年前,巴斯夫始終在電力方面自給自足——當時的發電能力就已經達到了121,000千瓦。1938年後,公用事業公司RWE負責填補巴斯夫的電力缺口。 此時的路德維希港生產基地已建有18個小型實驗室。然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輔助性質的試驗場所,一些甚至設在簡陋的棚屋內。這遠遠無法滿足高效研究的要求。即使在當時,研究也必須跟得上國內和國際商標、專利和工藝專知方面的激烈競爭。巴斯夫需要更加高效的研發機構和更多的研發人員,建立專門的研發大樓已經刻不容緩。1887年,巴斯夫開始在管理總部旁修建「主實驗室」。與此同時,一個分析實驗室和小規模試產裝置也拔地而起。此外,主實驗室內還設置了由Heinrich Caro領導的企業專利實驗室,主要負責處理國內外專利事務。
發煙硫酸主要用於生產蒽醌磺酸,後者是茜素染料生產的基礎原料之一。隨著巴斯夫對發煙硫酸需求的快速增長,作為主要供應商的波西米亞硫酸廠已經無法滿足供應要求:發煙硫酸逐漸稀缺且價格日益昂貴。1888年,化學家Rudolf Knietsch(1854 - 1906 年,1884 - 1906 年任職于巴斯夫)開發了一種經濟高效的替代工藝,這種硫酸接觸工藝不但使巴斯夫一躍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硫酸生產商,也為催化加工鋪平了道路。同年,Knietsch又發明了另一種開創性工藝:氯氣液化。在此之前,由於氯氣的超強腐蝕性,對其液化的嘗試一直未獲成功。液化工藝誕生後,就能夠以液態形式對氯這種化工行業的重要原材料進行存儲、運輸和加工。由於純度較高、運輸方便,瓶裝氯氣很快就成為巴斯夫在業務擴張中的暢銷產品。
1890年1月,在Heinrich Caro離任後,巴斯夫建立了專利辦公室,後發展成為公司的專利部門。一封在當時的管理層中流傳郵件中寫道:“即日起,所有專利事務均交由專利辦公室的 Glaser 博士處理,Hecht律師負責協助。”專利部主要負責專利應用的起草、提交和保護,商標的處理以及與競爭對手的專利糾紛。1877-1888年,巴斯夫在德國共獲得 60 項專利。1889-1900年,專利登記數量達到 468 項。
各種新染料的問世,意味著紡織行業的客戶需要全面的支援和建議。僅靠染料生產廠已經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因此,1891年巴斯夫建立了中央染料技術設施,這就是巴斯夫技術服務中心 (AWETA) 的前身。
化學家Eugen Sapper(1858 - 1912,1883 - 1887和1890 - 1912年間在巴斯夫任職)發明的鄰苯二甲酸催化工藝使得鄰苯二甲酸的生產變得更加簡單、經濟。鄰苯二甲酸主要用於生產各種染料。
1892 年,巴斯夫修建了歐洲第一所公共療養院,為普法爾茲的 Dannenfels 地區身患肺結核的公司員工提供治療設施。1904年,巴斯夫在 Kirchheimbolanden修建了一個康復院。1914年,在Albersweiler-St. Johann 為巴斯夫藍領和白領工人家屬建立了一所療養院。1920至1921年間,位於黑森林 Kirnhalden的康復中心對巴斯夫員工正式開放。
在耗資 1800萬金馬克(超過當時巴斯夫的市值)、經過 17 年的深入研究之後,巴斯夫終於在1897年成功推出了“巴斯夫純靛藍”,在這場“天然染料之王”的競爭中笑到了最後,利潤豐厚的市場開始向巴斯夫招手。然而,靛藍很快就被公司內部產品的競爭中被色牢度、光牢度更為出色的陰丹士林逐漸取代。直到20世紀 60 年代,藍色牛仔褲風靡了整整一代人,靛藍染料也隨之復興,再次成為巴斯夫染料業務的一大支柱。
巴斯夫在 1898 年的年報中寫道:「在所有新產品中,合成靛藍最為重要。它完全達到了我們對產品出色性能、市場接受度和銷售量的期望。實際測試結果很快向客戶證明了這種新染料及其應用的巨大優勢。之前任何關於『合成染料不如天然染料』的疑問都已煙消雲散。」
1900 年巴黎世博會宣傳目錄中提及:「毫無疑問,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 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品製造商。在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生產基地,共有148 名訓練有素的化學家、75名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以及 305 名其它員工在此工作。1865年公司創立之時,公司員工僅有 30 人;而到 1900 年 1 月 1 日,這一數字已穩定增加至 6207 人之多。」
1900 年,巴斯夫修建了第二個大型居住社區。以下內容摘自當年年報:「生產基地附近的土地價格出現了不合理的上漲。在投機商的操縱下,收購大宗土地已幾乎無法實現。我們不得不尋求新的解決方案。巴斯夫在穆特爾斯塔特火車站附近購買了大片地產 (Limburger Hof),這裡通過鐵路與生產基地相連,兩處距離僅8 公里。我們計畫在此修建員工社區,並能更具需求隨時擴建目。工人可乘專列往返於基地和居住地之間。」
同年12月下旬,巴斯夫Gesellschaftshaus(俱樂部)正式啟用。這個社會中心包括高階主管的餐廳和交誼廳,配有閱覽室的圖書館和一個供節慶活動使用的大廳。它所反映的巴斯夫社會政策如下文所述:「從誕生伊始,巴斯夫管理層就用行動展示了一點:公司對工人和領薪職員所承擔的責任,不僅包括按照整體經濟狀況發放工資和薪酬……還有很多其它責任也必須履行。一開始,這些責任只局限於生產裝置以內,比如事故預防措施和清潔衛生措施。後來,它們逐漸延伸到裝置以外,包括員工的家屬,包括住房補貼、保健、醫療和預防等等。公司將一如既往提供健康福利,並不斷改善工人的經濟狀況,提高其文化和教育水準。我們設立基金,以盡可能確保員工未來無憂以及為困難員工提供幫助;我們以這樣的方式鼓舞員工,培養他們對公司的向心力。」
1901 年,René Bohn(1862 - 1922 年,1884 - 1920 年在巴斯夫任職的化學家)發明了一種新的藍色染料。這種名為陰丹士林藍RS的色牢度和光牢度全面超過了靛藍。在其基礎上開發的優質甕染料(非水溶紡織染料)為紡織品染色和印花提供了新的應用。靛藍和陰丹士林對減少還原劑「巴斯夫濃縮次硫酸鹽」和吊白塊(此類還原劑用於在染色過程中將染料轉化為水溶形態)的使用造成決定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