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源”:打造最强学徒

6-roots-RuanJL.jpg

来到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时候,正赶上2015级巴斯夫班的学生在上化工装置操作实训课。他们穿着工作服和安全鞋,忙碌地穿梭于各个装置之间。偌大的区域里,摆放着各种通常只有在化工厂里才能看到的设备。一切都彰显着这里与普通学校的不同。

初夏午后树影斑驳,刚刚结束实训课的95后男孩阮家磊见到我们微微一笑:“穿着工作服的样子是不是很土气?但我每天都很有成就感。”

2015年9月,21名和阮家磊一般大的年轻人成为了巴斯夫在金山区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新开办的操作员学徒项目BASF-Class的学员,为成为生产操作员做准备。在学校,老师习惯将他们称之为巴斯夫班的学生,而在巴斯夫,这个项目有个更好听的名字——“操作·源”。

“操作·源”是继“实验·源”之后,巴斯夫在中国推出的第二个“源”项目,旨在招募经过两年基础阶段学习的石化学校学生,进一步为他们提供为期一年经巴斯夫制定的生产相关主题的学习以及在巴斯夫生产基地为期一年的实习机会。顺利完成这一项目的合格学员将被聘为巴斯夫生产操作员。

“除现有的生产装置以外,巴斯夫在金山和浦东建设和规划的新投资项目长期需要大批受过良好培训的优秀生产操作员,‘操作·源’学徒项目也就应运而生”,巴斯夫全球副总裁、负责大中华区浦东基地和漕泾基地营运与生产基地管理的薛从军博士表示,“预计该项目每年将为巴斯夫浦东基地和漕泾基地一线操作员团队输送约5%的新鲜血液。”

时任巴斯夫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部全球副总裁芮策满博士(Dr. Lars Reichmann)表示:“我们希望‘操作·源’项目能让更多有志于投身化工行业生产一线的年轻人受到更专业的职业教育。结合丰富的实践培训,他们能茁壮成长,并成功开启在巴斯夫长久稳定的职业生涯,成为巴斯夫在中国安全高效生产网络的坚实根基。”

职业教育在中国并不是个新鲜的名词,不同地区职业教育的水平亦参差不齐。而在德国,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德国前总理科尔甚至将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称为二战后德国崛起的秘密武器。这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方式,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能,把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工艺知识教育同学校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获得稳定而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一宝贵经验对于解决今日中国所面临的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毕业可能面临失业的问题,颇有借鉴意义。

“操作·源”正是巴斯夫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合作办学的双轨制职业教育项目,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培训,为巴斯夫量身打造年轻的一线操作人员。“‘操作·源’与巴斯夫德国路德维希港总部以及巴斯夫全球其他生产基地著名的学徒项目一脉相承,帮助所有学员通过理论和实践培训,为未来在巴斯夫现代化的化工生产基地工作做好充分准备。”芮策满说。

“我们相信‘操作·源’项目能让更多中国学生切身体验德国专注坚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实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赢的同时,更能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典范。”薛从军说道。

6-roots_XueCJ.jpg

“‘操作·源’能让更多中国学生切身体验德国专注坚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典范。”

薛从军博士,巴斯夫全球副总裁,负责大中华区浦东基地和漕泾基地营运与生产基地管理

6-roots_Lars.JPG

“结合丰富的实践培训,这群有志于投身化工行业生产一线的年轻人能茁壮成长,成功开启在巴斯夫长久稳定的职业生涯。”

芮策满博士(Dr. Lars Reichmann),时任巴斯夫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部全球副总裁

早在十年前,巴斯夫就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有过成功合作的先例。双方于2005和2006连续两年在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联合开设巴斯夫班,为支持巴斯夫漕泾基地的扩建而度身定制。

现今,巴斯夫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在先前合作的基础上,和德国 bbz Chemie (巴斯夫指定的德国教育机构)联合设计“操作·源”项目的培训模块,充分考虑了德国与中国教育体系的差异,结合巴斯夫的具体需求,并融入德国学徒项目中注重学员实践的经验和教学方法。

此外,在巴斯夫的牵线搭桥下,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德国 bbz Chemie 定期举办教师互访交流活动,既提升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又能不断优化定制的“国际化”课程,从而帮助学员获得更多实际操作经验,并在完成培训后胸有成竹得成为一名合格的操作员。

例如,“化工英语”课程的教材由巴斯夫与学校合作讨论制定,涵盖精读和泛读两部分,突出了与巴斯夫装置工艺相关的英语课程。“化工装置操作”实训课程的设计,由巴斯夫、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德国bbz Chemie共同讨论制定实训流程。这些深化合作都使学生们通过学校教学就能掌握实践需求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加适应未来多语言、多文化背景的工作环境,更具国际化视野。

负责“操作·源”项目日常运作的吕锵介绍道,项目实施近一年以来,巴斯夫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积极开展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德国bbz Chemie的合作交流,促进“操作·源”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巴斯夫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实时跟踪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元培养的质量。来自巴斯夫的生产专家和目前在巴斯夫工作的石化学校校友每个月都会走进校园,聆听巴斯夫班的课程,和老师探讨教学方案,与学生分享装置操作原理、为大家介绍巴斯夫概况。另一方面,巴斯夫还主动邀请金山区教委、化工学校师生参观漕泾基地,近距离感受整洁的生产环境,了解基地最新的发展情况。这些发生在中国的活动都会及时的通过定期电话会议与德国bbz Chemie更新,并收获他们对相关活动的指导和反馈。

6-Roots_LinGX.JPG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林国新。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林国新指出:“我们一直希望能在企业中聘请一些专业水平高、又热心为职业教育贡献余热的行业技术专家,或来校授课、开设讲座,或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以此推动学校各专业健康良性发展,提升学校国际化教育水准,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

负责“操作·源”项目日常运作的吕锵介绍道,项目实施近一年以来,巴斯夫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积极开展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德国bbz Chemie的合作交流,促进“操作·源”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巴斯夫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实时跟踪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元培养的质量。来自巴斯夫的生产专家和目前在巴斯夫工作的石化学校校友每个月都会走进校园,聆听巴斯夫班的课程,和老师探讨教学方案,与学生分享装置操作原理、为大家介绍巴斯夫概况。另一方面,巴斯夫还主动邀请金山区教委、化工学校师生参观漕泾基地,近距离感受整洁的生产环境,了解基地最新的发展情况。这些发生在中国的活动都会及时的通过定期电话会议与德国bbz Chemie更新,并收获他们对相关活动的指导和反馈。

6_roots_group.jpg
2015 级首届“操作・源”项目学生合影。

如今的新生代在选择工作时越发关注自身地位和职业发展,薪资福利早已不再是唯一指标。他们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迎接未知的挑战,这无疑有助于提升技能人才的地位,为他们的成长营造更宽广的平台。

在谈及为何选择加入“操作·源”时,阮家磊坦言,除了巴斯夫作为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的形象,他更看中的是这里所提供的培养模式,更期待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无限可能。薛从军介绍,十年前参加巴斯夫班的学生有的已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和助理经理,成为巴斯夫的中坚力量。

阮家磊还说:“巴斯夫对安全的重视最让人印象深刻。每一个装置的负责人都会强调安全与规范,我们进入现场前都必须严格遵照EHS要求规范佩戴劳保护品。巴斯夫的国际化水准在细微之处方见真章。”

“一线操作员工相当重视企业的安全操作规程和自己的职业发展”,芮策满介绍,“巴斯夫全方位的培训机制能帮助‘操作·源’项目的年轻人不断晋升,而分布在中国的各大巴斯夫生产基地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操作·源”仅仅是这群年轻人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很快,阮家磊和他的同学们就将褪去青涩的外衣,正式踏入职场。他也早已在心底默默勾画出自己的未来蓝图:“未来,我会努力学习早日成长为一名生产主管!”

林国新校长:从学校的角度,希望这批毕业生在未来巴斯夫工作过程中能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员工,施展自身的才干,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薛从军博士:希望这批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年的实习时间,脚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完成从学生到一线操作工的角色转换。此外,工作中要严格遵守生产操作规程,认同巴斯夫企业文化,明年都能成功加入巴斯夫团队,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素质素养,在不远的未来能独立承担更重要的工作。

芮策满博士:这批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优异,求知欲强烈。希望他们在巴斯夫实习期间,保持学习的热情,多向经验丰富、恪尽职守的同事和老师傅取经,努力适应新环境,积极投身到每项工作和活动中,让这一年成为他们在巴斯夫取得成功的良好开端。我们的同事非常欢迎这些新成员加入巴斯夫大家庭。

相关文章